調查:雙北靠公車機車上班為主

記者韋樞/新聞引用中央社

「逐捷運而居」的購屋鐵律,讓捷運沿線成為房價保證,但調查發現,55.6%北市上班族竟以公車/客運為主要通勤工具,55%新北市上班族選擇用機車代步,其次才是靠捷運上班。

台灣房屋旗下優美地產企研室召集人葉立敏分析,調查結果顯示,因住家與工作地未必能同時坐擁捷運的雙重便利,考慮轉乘的可能性,北市通勤族以公車/客運為主;新北市以機車居冠,顛覆大家認為捷運才是主要交通工具的刻板印象。

葉立敏表示,實價揭露顯示,台北市住宅平均總價約新台幣2106萬元,平均單價57.4萬元。調查指出,北市自有住宅受訪者表示,平均房貸佔收入36%,租屋族租金佔月收入的35%,平均每月租金1萬1845元,唯一好處是北市受訪者高達82.72%不需跨縣市通勤,每日通勤成本51元,略低於新北市人通勤成本68元。

至於新北市部份,實價揭露顯示平均總價為1128萬元,平均單價每坪29.4萬元,高達64.22%的新北市受訪者寧願跨縣市通勤,主要是房貸僅佔收入的25%,較為輕鬆,新北市房屋月租平均9398元,均比北市少1成。

在通勤時間與金錢成本上,台北市每天來回平均51分鐘,僅略低於新北市58分鐘;通勤成本新北市上班族略高,若每月工作20天計算,每月平均1360元,比台北市人每月1020元多340元。

葉立敏分析,新北近6成5民眾願意跨縣市通勤,房貸房租都比台北少,即使墊高通勤時間與成本,相較於背負高房價及高租金的龐大壓力,仍顯得合算。CP值(性能與價格比較,是用來權衡商品在客觀可買性上所做的量化指標)高的區域如林口、新莊、中和、淡水,交通便利性與生活機能優,導致新北市上班族自有住宅的比例逾5成,達50.46%,台北市上班族自有住宅比例則是4成,36.57%選擇租屋。

為了解雙北上班族購屋地點和通勤成本分析,優美地產與1111人力銀行合作設計「上班族居住通勤調查」,調查時間從今年4月14日到5月23日,針對網友進行網路問卷調查,有效樣本1083份,信心水準95%,誤差值2.97%。

全文網址

 

《社論》經濟復甦要讓人民有感

中國時報

國發會發布4月景氣對策信號連續第3個月亮出綠燈,綜合判斷分數較前月大增4分,創下近3年新高,國發會特別指出這是因為出口、金融、生產、消費等各層面皆好轉,研判是一次全面的經濟復甦。在台灣經濟沉悶多年之後,這次復甦是否能如國發會的樂觀預期,不致曇花一現,有必要深入探討,以提供政府決策的參考。
  

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總體經濟數據,4月國內失業率降至3.91%,創下近6年、也是馬總統上任以來最低水準;第一季GDP(國內生產毛額)成長率為3.14%,全年GDP成長率從2月預估的2.82%上修至2.98%;若4月景氣持續上升趨勢不變,今年GDP成長率有望「保3」。再加上近來股市重返9千點,帶動內需升溫;4月出口成長6.2%,亦創下近月新高;內外需同步增溫,顯示國內經濟復甦腳步正在加快,也讓這兩年備受責難的馬政府略為鬆口氣。
  

然而,進一步分析當前國內經濟復甦的各項影響因素,可以發現兩大隱憂:一是經濟復甦力道明顯不足;二是經濟復甦和風險如影隨形。
  

經濟復甦力道不足可從幾方面來看:第一,過去兩年GDP成長率僅1.36%及2.09%,在基期偏低下,今年即使勉強「保3」,仍屬貧血式成長。第二,今年GDP成長率預估值在亞洲四小龍中仍然壂底,落後於南韓3.7%、香港3.6%及新加坡3.4%。第三,薪資成長和期待落差仍大,扣除物價漲幅後之實質薪資倒退回16前水準,遠低於星、韓、港薪資水準,難令人民有感。
  

在風險方面,首須警惕的是全球金融風險。中央銀行最近發布之報告指出,美國量化寬鬆政策(QE)退場的外溢效應,已導致新興市場基本面轉弱及金融風險升高,尤其巴西、中國大陸、印度及俄羅斯等大型經濟體成長減緩,信用擴張無以為繼,已出現資產品質惡化、槓桿程度升高及資產價格觸頂等現象,對金融市場穩定構成嚴酷挑戰。另一方面,先進經濟體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,投資人尋租行為及投機性交易增加,導致資金流向高風險資產,推升資產價格,尤以美股大幅走高最為明顯,一旦情勢反轉,勢必影響金融穩定。台灣是淺碟式經濟,禁不起大型經濟體金融波動的衝擊;台股逾9千點的行情亦難保不會反轉。
  

對台灣經濟復甦最具殺傷力的變數,是大陸經濟「硬著陸」的風險。受北京「調結構、去槓桿」政策影響,大陸經濟成長減緩已是長期趨勢,今年第一季大陸GDP成長率降至7.4%,為防止成長率進一步滑落,北京已採取微型刺激經濟措施,並調降部分農村商業銀行存款準備率。

但當前大陸經濟最大變數是房市泡沫已有全面崩解徵兆,國際信評機構穆迪日前將大陸房地產開發商信用評級展望調為負向;大陸地產大亨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,及被譽為「中國經濟良心」的學者吳敬璉,近日亦相繼警告大陸房市面臨崩盤危機。據估計,房地產對大陸GDP貢獻超過20%,一旦出現崩盤,GDP成長率很可能滑落至7%甚至6%以下。
  

台灣和大陸經貿關係日趨緊密,台商對大陸市場依賴愈深,因而受到大陸經濟趨緩的衝擊也愈大。而大陸「調結構」意在加速產業轉型換代,和台灣產業從「互補大於競爭」快速轉為「競爭大於互補」。如近日媒體報導,大陸將設置總規模達6千億元人民幣產業基金,扶持並自建半導體(IC)一條龍。可見大陸企業挾內需市場優勢及北京大力政策支持,對台商威脅愈來愈大。
  

面對經濟復甦力道不足,以及國際金融和大陸經濟的變數,政府必須有一套兼顧長短期的因應對策。一方面,政府要從全面提升國內投資著手,營造有利創造就業及加薪的總體經濟環境,尤應致力廣建合宜住宅公共投資,並鼓勵可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及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服務業投資,以帶動就業及薪資成長,則既能讓人民有感,又可提升因應外在風險的能力。
  

另一方面,政府必須深切體認,唯有推動產業全面升級,大幅提升競爭力,才足以因應未來國際及大陸經濟變數及兩岸競爭。政府應盡速成立跨越產官學的高層次政策機制或任務單位,全力推動此項工作,這也是改變台灣經濟格局,扭轉競爭力長期衰退的根本之圖。

全文網址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灣房屋新豐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